关于飞耀
产品展示
机械配件
新闻动态
工程案例
联系方式
新闻动态
News
公司新闻
行业知识
2018
1-30
2017上半年我国机床行业交出亮丽成绩单
017年上半年以来,在市场需求逐步回升的支撑下,机床工具市场和行业运行呈现回暖和趋稳的局面。下面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关进出口和行业重点联系企业的统计数据,对上半年机床工具市场和行业运行总体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和介绍。 一、总体情况 自2016年下半年以来,在市场回暖和前期转型升级工作推进的影响下,机床工具行业总体运行呈现恢复性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上半年,全行业主营收入5058亿元,同比增长12.2%;利润总额315亿元,同比增长23.6%。 根据协会测算的国内机床工具市场消费情况,2017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含金属切削机床和金属成形机床)消费额136亿美元,同比增长3.8%。其中,金属切削机床消费90亿美元,同比下降2.2%;金属成形机床消费额46亿美元,同比增长17.9%。2017年上半年工具(含切削刀具和量具量仪)消费额为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0%。总体看,上半年机床工具消费呈现小幅增长的状态,金属切削机床消费额小幅下降主要是由于人民币汇率下降、国内总产出持平、出口增长而进口下降等因素共同影响导致。 国内机床工具生产呈现同比增长状态。2017年上半年金属加工机床产出113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金属切削机床产出69亿美元,同比持平;金属成形机床产出44亿美元,同比增长21.5%。2017年上半年工具产出29亿美元,同比增长20.8%。金属成形机床和工具产品领域的生产呈现显著回升状态。 机床工具领域外贸形势更是呈现趋稳向好的态势,2017年上半年机床工具出口明显回升,出口额5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机床工具进口则实现增速“由负转正”,进口额69亿美元,同比增长5.4%。贸易逆差15亿美元,同比下降8.3%。 主要细分产品领域的出口情况:金属加工机床出口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8.5%。其中,金属切削机床出口额10亿美元,同比增长8.9%;金属成形机床出口额5亿美元,同比增长7.8%。切削刀具出口额12亿美元,同比增长6.5%;磨料磨具11亿美元,同比增长15.2%。 主要细分产品领域进口情况:金属加工机床进口额38亿美元,同比下降3.4%。其中,金属切削机床进口额31亿美元,同比下降4.0%;金属成形机床进口额7亿美元,同比下降0.6%。切削刀具进口额8亿美元,同比增长19.1%。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行业重点联系企业和在华主要外企中,进行了2017年上半年机床工具领域企业负责人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返回136份,相关企业2016年产品销售收入约为844亿元。从调查问卷计算出的行业2017年上半年景气度指数看,2017年上半年中国机床工具领域景气度指数为62.5%,处于荣枯线以上,较2016年底回升8.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扩张趋势。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和建议 2017年下半年,经济运行的压力仍然很大,投资波动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将对机床工具企业下半年的运行产生直接影响。通过对机床工具领域内外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反映当前企业经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九个方面:同类产品竞争(占14.4%)、市场需求不足(占13.4%)、经营成本过高(占12.3%)、人力资源不足(占9.9%)、人力成本增长(占9.0%)、产能不足(占7.8%)、国际市场开拓不足(占5.4%)、市场需求升级(占5.2%)和市场开发不足(占3.5%)。从上述数据看,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中与市场相关的占到41.9%,与经营和成本相关的占到20.1%,与人力资源相关的占到18.9%。 同时,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出企业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从这些措施的分布情况看,与近期市场和行业运行的一些趋势性特征基本一致。企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六个方面:控制成本(占22.6%)、加强研发和技改投入(占17.9%)、加强细分市场开拓(占16.0%)、引进和开发新产品(占12.4%)、减员增效(占8.1%)和扩大产能(占7.9%)。 综上所述,对今年机床工具消费市场和产业运行的预期,较去年年底的预测结果有所调高。同时,考虑到下半年经济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预计2017年机床工具消费额将呈现同比小幅增长或持平的状态。
2018
1-30
智能制造发展催生市场热潮 机床行业迎突破关键期
随着“机器换人”渐成主流,特别是前沿科技的全面爆发,推动了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发展持续提速,也拉动了我国机床市场的回暖升温。在当前的机遇与挑战下,国内机床企业还需扣准智能制造发展形势,以“匠心”姿态寻求突破。 近年来,我国整体发展进入供给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也逐步深入,制造业发展迈入提速期。在自动化、智能化的全球主流趋势影响下,我国制造业正加速变革,从制造向创造、智造积极转型,以适应国际竞争与未来需求。 制造业发展带动机床市场升温 2017年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持续稳步提升。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9月份,我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4%,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制造业继续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扩张步伐有所加快。 机床是制造业中的“工作母机”,在智能制造加速发展的积极态势下,机床行业的市场需求也呈现提升之势。其实,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我国机床行业就开始趋稳向好,自动化成套、定制化及换挡升级等方面出现明显的上升势头。 进入2017年后,中国机床市场发展更为迅猛。相关资料显示,目前中国数控机床消费总额占全球比例已高达42%,机床保有量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国内机床目前仍然存在的一些缺陷,例如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产能利用低,国内市场的大蛋糕被日本和德国等国外机床制造商切走了很大一块。 日本、德国机床制造商填补国内市场缺口 日本和德国的制造实力长期以来都享誉全球。虽然近期曝出了日本制造业的巨大丑闻,但是不可否认,在很多关键技术上,其固有优势是实实在在的。因而,在国内机床市场需求量大增,而国内企业又无法完全满足的情况下,日本和德国的机床行业就迎来了“阵阵春风”。 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仅今年8月份,来自中国的订单价值高达302亿日元(约17.8亿元人民币),是去年的2.8倍。其中获得最多订单的企业之一牧野机床在6个月内获得了有史以来数额最高的订单。 众多德国机床制造商如通快、巨浪、利勃海尔、埃马克、奥美特等则纷纷选择进军中国市场,从生产零配件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成套设备、高端装备生产带到中国,根据中国企业需求,推出本地化的机床产品。如今,已有数千台德制机床进入中国各类企业。 挑战与机遇并存智能化或成突破口 在行业发展提速、市场需求不断扩张的大好形势下,国内机床企业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从当前的机床行业市场需求结构角度来看,随着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市场对于低端产品的需求正不断下降,而中高端产品的需求则日益上涨,产品单价持续走高。但是由于国外企业在中高端领域一直以来的优势,国内企业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不过,日本、德国等国外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同时,虽然带来了竞争压力,也带来了高标准、高品质与高效的服务。在技术转让与市场倒逼的交错助力下,国内的机床企业也正加速转型升级,技术实力与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产品创新成果显著。例如国内机床行业龙头企业沈阳机床研发的i5智能机床,就取得了相当不错的市场反响,销量一路上升。 未来,鉴于工业自动化与工厂智能化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智能制造发展依然是国内制造业的主流趋势,国内机床企业的发展机遇期还将长时间存在。因此,虽然国外同行的“围剿”依旧,但是国内企业可以关注正在发展、进步阶段的智能机床领域,以智能化、数字化为主要方向,在继续提升核心技术、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加速实现市场突破,夺取中高端市场份额,赢得行业竞争优势。
2018
1-30
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业成全球最大应用市场
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在稳步推进,“机器换人”成为近年来制造业的新现象。从市场规模来看,目前,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第一大市场,占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30%,而且保持高速增长。 然而,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业的竞争力仍然较弱,尤其在核心零部件上处于劣势。不过,随着中国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在部分核心零部件领域取得了突破,工业机器人的部分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一些地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机器人产业集群。与人工智能技术紧密融合的新一代机器人产业也正在为中国机器人产业提供了赶超机遇。 导读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指出,经济型低成本的工业机器人提升了国产机器人占新增装机的比例,2016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已经接近3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近30%。此外,自主品牌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还成功实现了在焊装领域的应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车车身柔性焊装的自动生产线打破了这一高端领域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连续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工业机器人增长最为迅速的市场之一。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与人口红利的消减,近5年来的年均增长率高达28%。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头号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今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60亿美元。 中国无疑也成为各国机器人巨头争相抢滩的市场,激烈的竞争对自主机器人品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在磨砺着相关企业的成长。 中国在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上长期受制于人的情形正在发生改变。国内厂商相继攻克了在上述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正在稳步推进这些零部件的国产化,这将降低国产机器人的成本,提升国产机器人在新增装机中的占比,更重要的是,这将打破国外品牌在关键领域的扼喉制约。 身处第三次高速发展浪潮中的人工智能为新一代机器人打开了无穷的空间,新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更多地集中在大数据、物联网、感知系统等领域,在这些领域,中国与国外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在部分技术以及市场应用空间上,中国甚至占据了优势,这将为中国机器人实现“弯道超车”带来重大机遇。 各方抢滩中国市场 在8月末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下称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2.8亿美元,2012-2017年的平均增长率将达到28%,而同期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平均增长率为17%。 中国是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最快的国家,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中国已经连续五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其规模约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 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减,对机器人的需求很大;同时,中国生产制造的智能化改造升级需求也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依然旺盛。报告预测,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 近年来,全球工业机器人巨头纷纷在中国建立产业基地,全方位抢占市场高点。其中,ABB在已建立珠海、青岛机器人应用中心的基础上,正筹划建立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安川电机与武进国家高新区二期项目签约,再度提升产能,启动建设第三工厂。库卡宣布再次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以求继续扩大产能。 这为国产机器人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也凸显了中国在核心零部件等问题上久悬未决的瓶颈。 世界机器人大会秘书长、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徐晓兰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机器人产业尚难以与国外巨头完全竞争,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受制于人,她担心中国快速的机器换人进程会导致中国直接从国外进口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甚至整机,使得庞大的中国市场拱手相让。 从结构上看,工业机器人由减速器、伺服电机、控制器、本体四大部件构成,前三者分别占整机成本约35%、25%、15%,然而这三大部件大多被外资垄断,国内机器人整机制造企业在关键部件配套方面严重受制于人,基本没有议价能力,甚至导致整机制造成本与进口整机倒挂。 以占机器人整机成本最高的减速器为例,目前精密减速器市场大半被日本企业占据,当下国外机器人在减速器上的成本在15-20万,而国内的机器人的成本却在30万左右,比国外机器人成本高出近一倍。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公司的整体份额低于10%;在驱动器上同样如此:国内80%的驱动器需要从欧美和日本进口。 国外的巨头厂商往往能以巨大的采购量和签署排他性协议获得比较优惠的采购价格,而且很多工业机器人厂商本身就是核心部件的提供商——日本发那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数控系统生产厂商,安川和松下都属于全球最大的电机制造商。 这让中国公司吃尽苦头:从这些公司进口零部件,国内企业往往要以高出国外厂商高得多的价格购买减速器与伺服电机,这使得不少企业营业成本的增速远高于营业收入的增速。 国产化替代加速 不过,这一切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中国机器人产业在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国产化替代正在加速。 目前,中国已将突破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作为重要战略,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器、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初步实现了控制器的国产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 与此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国产控制器等核心零部件在国产工业机器人中的使用也进一步增加,智能控制和应用系统的自主研发水平持续进步,制造工艺的自主设计能力不断提升。 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国在四大关键零部件中都获得了一定的实际掌握能力,在减速器国产化过程中,出现了南通振康、苏州绿的、陕西秦川等单位,推动了零部件在中低端机器人中的应用;在伺服电机方面,国内汇川技术、华中数控、新时达等公司也逐渐崛起。 左世全认为,当下零部件国产替代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市场占有率较低,一方面则是质量可靠性与稳定性仍有待提高。“现在系统集成商为了保证稳定性和可靠性,在汽车自动化焊接等方面不敢轻易使用国产机器人,而可靠性的提高也正需要应用市场的不断增加。”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机器人研究所所长赵杰表示,目前核心零部件的关键技术正在取得重大突破,部分实现了小批量的行业应用。“例如谐波减速器出货量已经达到了每年8万台,RV减速器近几年累计在自主品牌机器人上实现了近2万台的应用,这都缩短着我国产业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的进程。” 赵杰指出,经济型低成本的工业机器人提升了国产机器人占新增装机的比例,2016年中国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的销售已经接近3万台,比2015年增长了近30%。此外,自主品牌机器人系统集成方面还成功实现了在焊装领域的应用,中国自主研发的汽车车身柔性焊装的自动生产线打破了这一高端领域由国外公司垄断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采购规模增长和企业转型需求,产业链下游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始加快研发和自供机器人。例如,美的集团继收购德国库卡公司后,与以色列运动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Servotronix达成战略合作;倚天科技通过收购控股了昆山依莱伯瑞机器人;东旭新能源收购上海安轩自动化等。 国产化的同时,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及东北地区,正在紧密结合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围绕特色机器人产业园区形成新一轮的产业集聚。 从区域上看,长三角和珠三角成为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最完备、发达的地区,其中珠三角依托松山湖等机器人产业园区,凭借政策措施与金融手段、应用对接结合,初步形成产业链,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长三角依托芜湖机器人产业园、昆山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园,凭借雄厚的产业基础及配套、庞大的应用市场,打造了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 此外,京津冀依托唐山机器人产业园,智能机器人产业链相对成熟,服务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更为领先,东北地区则依托哈尔滨科技创新城机器人产业园、沈阳浑南智慧产业园,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产业集聚。 布局下一代机器人 在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看来,当前机器人行业正处于一个转型升级的大变革时代:传统机器人正处在一个由“机器”向“人”进化的重大转折点,机器人正由过去的传统机器设备,开始转变为更具备人的智能、智慧、灵活性的新型设备。而这,为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 曲道奎表示,由于起步早,传统机器人的各种标准几乎全部由国外制定,国外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新一代机器人将出现新的领军企业以及行业标准。他表示,刚刚探索产业化的智能服务机器人技术更多地集中在大数据、感知系统等领域,在这些新兴领域,中国与国外几乎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随着人工智能迎来第三次高速发展浪潮,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在语音交互、图像识别、无人驾驶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为新一代机器人打开了无穷的空间。 科沃斯机器人创始人兼董事长钱东奇表示,中国把Robot翻译成机器人,实际上机器人是AI天然的最佳使用场景,具备了AI的机器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这为中国的追赶与赶超创造了重要机遇。 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加快,特别是计算机视觉和智能语音等应用层专利数量快速增长,催生出一批创新创业型企业。 目前,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与全球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与美国处于同等数量级,特别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语义识别等多模态人机交互技术领域,部分已接近和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发展智能机器人是高屋建瓴、另辟蹊径的重要路径。 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企业也正在快速形成。上述报告指出,国内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军企业具有技术和产品相互交叉缠绕、互相推动的特点。如科沃斯、优必选、康力优蓝、Roobo等企业通过技术推动产品迭代,凭借智能交互和特定场景整合迅速切入人们日常生活并逐渐发展壮大,利用市场收益进行技术革新,快速步入机器人产业第一梯队行列,从而实现了良性循环。 智能服务机器人向家庭、社区等场景的快速大规模渗透,为服务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新活力。目前中国已在医疗、教育、烹饪等机器人的应用领域开展了广泛的研究,随着机器人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市场对服务机器人的需求快速扩大,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应用模式不断丰富。 赵杰指出,中国的服务机器人应用市场巨大,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未来将有数以亿计的老人,以养老、助残为重点的行为辅助、个性化护理和照料看护机器人,针对残障人士的智能假肢系统都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上述报告表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以及医疗、教育需求的持续旺盛,中国服务机器人存在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2016年,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10.3亿美元,预计2017年我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28%,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年均增速。 该报告预计,到2020年,随着停车机器人、超市机器人等新兴应用场景机器人的快速发展,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9亿美元。
2018
1-30
中国订单创纪录 日本机床机械迎来春天
前两天,日本神户钢铁厂爆发了轰动世界的“造假丑闻”,这甚至可能让这家百年老店和去年财务造假的东芝一样,面临破产危机。 除了神户和东芝,曾经日本制造的骄傲——“NEC、夏普、松下”等等,也在接连陷入危机,危机之中,下面的消息或者能令日本制造业精神一振。 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17日报道,在全球制造业不振的大背景之下,来自中国的订单让日本的公司赚的“盆满钵满”。文章称,中国为了提高自身制造业水平,在此方面的投入几乎是“全力以赴”。 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JapanMachineToolBuilders’Association)公布的数据,今年8月,来自中国订单的价值高达302亿日元(约17.8亿元人民币),是去年的2.8倍。其中获得最多订单的企业之一牧野机床(MakinoMillingMachine)在6个月内获得了有史以来数额最高的订单。 同时,在工业机器人订单上,据日本机器人协会统计(JapanRobotAssociation)统计,日本在今年2季度的对华机器人出口也上涨了33.2%,达到了新高1765亿日元(约104亿元人民币)。 另外,中国人第三个“爆买”的项目则是工程机械,比如最常见的“挖掘机”。世界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小松机械”(Komatsu)称,根据小松开发的物联网系统——小松设备远程控制管理系统(Komtrax)统计,9月份,中国企业所购买的小松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上升了2.3%。而小松的竞争对手,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aterpillar)公司也表示,中国在工程机械上的需求明显增长。 日经认为,现在中国的机械制造需求或许是出于对公共工程建设的需求,市场可能会出现波动性,但是在另外一方面,中国对于能够提升制造业水平的“高精尖”设备几乎是“全力以赴”了。 文章称,中国浙江一家烤箱制造公司正在全力催促日本公司提高工业机器人的产量,雪片一般的订单不停向日本飞来,原因很简单,相比起美国的竞争者,日本的企业能够以更低的价格生产高科技部件。 另外一个例子是日本东晟(NipponThompson),主要制造滚动精密轴承,上半年,东晟把产量提升了20%,试图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同时,东晟还在越南雇佣了新的工人,目标是把产能的从目前的70%-80%提升至90%。 小松机械下属的一个供应商Daikyo表示,“中国市场正处于繁荣期”,去年Daikyo生产了3000单位的零件,今年的需求提升了三倍以上,目前的需求已经达到了10000单位,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将会持续下去。 不过最后,有些日本企业担心,中国的需求可能主要来自于固定设施投资,那可能意味着未来需求将发生回落。对此,小松机械和日立工程机械(HitachiConstructionMachinery)均表示,将会继续观察中国今年下半年的经济发展。 但是,日本企业的担心可能是多余的。昨天,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美国表示,今年以来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达6.9%,下半年有望实现7%。而且,根据人口调查统计结果,城镇化率约为50%;如果使用样本分析法统计在城镇居住满六个月的人口数量,则城镇化率为57%。这意味着仍有大量农民正在向城市迁徙,虽然这些人可能已在城市找到工作,但尚未在城市落户安家。因此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导致对钢铁和水泥的需求较大。 所以对于日本公司来说,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不是一个问号,而是一个逗号,中国对于“高精尖”设备的需求依然将保持强劲的态势。日本企业更加需要担心的或许应该是,这两年日本企业的“溃败”正在让日本制造“走下神坛”。
关于飞耀
关于我们
资质荣誉
企业文化
产品展示
J21系列开式固定台压力机
J23系列开式双柱可倾压力机
J21-固定台深喉压力机
机械配件
联系方式
销售热线:0757-23310686、13824544411(梁伟忠)微信同号
售后热线:0757-23310686、13824544411(梁伟忠)微信同号
传真号码:0757-23312753
电子邮箱:656481658@qq.com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陈村镇佛陈路大都路段12号飞耀冲床
关注微信
© 2017 佛山市伟飞耀机床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网站建设:经天网络